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加快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粮食为啥用上“吹风机”?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中国加快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粮食为啥用上“吹风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5-24 09:06

  眼下,全国小麦由南向北梯次成熟,多地相继开镰收割。5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小麦跨区机收及“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强调常抓不懈机收减损,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前的5月9日,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国粮食产地烘干需求。

  有种粮农民打比方说,过去自家烘干是让粮食“晒太阳”,受天气、场所制约多;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则是给粮食用上“吹风机”,高效快捷。目前,中国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情况如何?怎样补短板、提能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机械化烘干,节粮减损重要一环

  “得亏烘干及时跟上,不然损失可大了。”聊起去年夏收,广东省雷州市源泰米业负责人吴坚表示,去年当地多次经历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6月中旬开始收割的水稻含水量很高,如果不及时烘干,很容易发霉。那阵子,公司十几台烘干机每天24小时运转,高峰期延长了十多天,确保了抢收的早稻及时烘干入库。

  广东高温多湿,夏收季节雨水偏多,粮食烘干需求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广东连续两年共投入4亿元支持烘干项目建设,去年新建的一批烘干中心新增日烘干能力达1.72万吨,有效提升了粮食烘干应急能力,减少霉变损耗。今年,广东将进一步围绕粮食烘干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谢奇珍表示,在中国南方不少水稻主产区,刚收获的稻谷水分达30%以上,高温天气下这种状态的稻谷24小时内就会出现霉变情况。长期以来,农民多以传统方式在马路、晒场晾晒粮食,易受天气影响,且存在虫害鼠害损失大、粮食易受污染、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与传统晾晒比,机械化烘干作业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既减少产后损失,也提升粮食成色和品质。”谢奇珍说。

  数据显示,在中国粮食储藏环节,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储粮比例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处理不及时或储藏加工不当,中国粮食在产后损耗严重,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

  “为推进节粮减损,中国近年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目前全国使用的粮食烘干机约13万台(套),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不少挑战,部分地区还存在设施装备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设施与装备不配套等问题,烘干服务还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亟须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谢奇珍说。

  建设粮食烘干点、烘干中心

  围绕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需要,优化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布局,补齐粮食烘干设施装备短板,提升粮食产后处理保障服务水平,切实降低粮食产后灾后损失。

  “相较以往,新出台的政策不仅重视‘产后损失’,而且突出降低粮食灾后损失,提升应急烘干作业能力。”谢奇珍说,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区域性、阶段性的汛情对一些地方造成了不小影响,粮食灾后损失较重。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布局更多的粮食烘干设施装备,既满足平常烘干需求,也保证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烘干服务跟得上。

  根据政策规划,今后将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其中,烘干点建设内容包括粮食烘干机和配套的清选机、皮带输送机、提升机、除尘系统以及烘干厂区房等,主要以南方稻谷为烘干对象,配备批次处理量50吨以下的单套循环式烘干机。烘干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粮食烘干机和配套的清选机、烘前仓、烘后仓、皮带输送机、提升机、除尘系统、储粮设施以及烘干厂区房等,其中,配备组合式循环式烘干机的,批次处理量应50吨以上;配备连续式烘干机的,日处理量应100吨以上。

  “烘干点的规模相对较小,服务面积一般在500亩以下,配备单台烘干套设备即可。烘干中心除了烘干设备外,往往还有相配套的仓库等设施,服务面积从几千亩到几万亩不等。”谢奇珍说,此次文件根据不同粮食品种生产情况和补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需要,对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华南等6大地区粮食烘干中心(点)进行差异化布局,在充分满足各地需求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烘干设备利用效能。

  扩大规模,也提升质量。中国将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因地制宜采用热泵、电加热、生物质燃料、天然气和太阳能等热源,推进对现有粮食烘干机进行环保节能升级改造;加快信息化技术与烘干储粮设施装备相融合,提高烘干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

  “我们正推进粮食烘干燃煤热源更新改造,村里多台烘干设备开始用上空气源热泵。”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党总支书记帅斌介绍,改造后的烘干机仅烘干一季水稻就能节省燃料成本10多万元。另外,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统,水稻含水量到达设定值后,烘干机会自动停止作业,较以往节省了80%左右的人工成本。

  保障用地用电,向更多作物扩展

  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一些现实问题仍需着力解决,平衡成本与收益是其中之一。

  谢奇珍介绍,粮食烘干设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其实现更可持续发展。但有两大成本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初期成本,建设一个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约可满足3000亩粮食种植面积的烘干需要),包括购机、用地、地面硬化、配套库房设施、电力改造等成本,共计约130余万元,前期投入较大。二是后期运行成本,粮食烘干主要集中在夏收和秋收两季,如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烘干1吨粮食的各项成本高达100多元;若采用电作为能源,办理用电增容也较困难。

  针对问题,《意见》除了提出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推动降低用能成本以及通过优化布局并引导粮食烘干作业服务向油菜等经济作物扩展,提高设施装备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还明确在用电用气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扩大补贴范围,按规定按程序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

  “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湖北出台专项政策,对粮食烘干实行10%左右的叠加补贴,我们当地进一步整合社会化资金,按照每年烘干粮食数量实行每吨平均15至25元标准再叠加补贴,充分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湖北省荆门钟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发展中心四级调研员万正美说。

  用地难是另一大挑战。据介绍,烘干机占地面积较大,再加上配套基础设施,按照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来测算,一般需要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而粮食烘干和仓储用地性质一般为建设用地,存在用地指标少、申请办理难度大、程序繁杂等问题,直接影响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本次文件强化了多部门协调合作解决现实问题,联合出台《意见》的6部门中就有自然资源部,在用地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安排。”谢奇珍说,《意见》提出对于直接依附于作物种植主业,必须与主业同步建设,无法分割独立存在的烘干晾晒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用于粮食烘干中心(点)建设,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快解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用地难问题。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成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电力、燃气、石油、石化等单位参与的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记者邱海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